台湾红心火龙果基地位于衡南县云集镇滨河社区铁炉组,云集镇滨河社区铁炉组位于湘江河畔,湘江是云集镇的饮用水水源,水质优良。台湾红心火龙果基地老板周国法乃浙江人士,千山万水,最终将基地落定铁炉组,地形之外,水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。
吴大娘是喝湘江水长大的女子,20岁嫁到滨河村铁炉组,生育一儿一女。丈夫过世时,她39岁。送别丈夫上山的第二天,婆婆对她说,“我的儿子已经不在,你自谋出路吧。”
血缘是盘结在深土里的根,开枝散叶,家族旺盛。丈夫是公婆领养的儿子,儿子不在了。儿子为什么不在了?情绪的洪水泛滥,淹没儿子曾经住过的五间房屋,淹没儿子留下的一窑新砖,淹没儿子呼喊父母时足以消融冰雪的柔情,淹没儿子张望了42年的笑脸……
还有那些支流,那些足以使洪水更加高涨的支流也纷纷汇入。
此时自谋出路,到哪儿自谋出路呢?儿女围绕膝下,窗外大雨滂沱。
悲痛平分绝望和希望,就像黎明平分黑夜和白昼。同村的单身男子彭大叔出现在分界处,他望着这个女人悲苦无助的背影,思绪万千。
炎炎夏日,天干火旱,水库开闸引水灌田,村里的人们扛着锄头,从上游往下游,挖开垄里田的田坝,水从这户人家的田流到那户人家的田,又从那户人家的田流到另一户人家的田,流经吴大娘家的田时,水被田坝堵住。家家户户的稻田都解决了干旱,唯独吴大娘家的稻田还在急待水来而水不来。禾苗就要干枯,泪水再多也不够浇灌稻田。此时,彭大叔从另一个村里担来抽水机,架起长长的水管,湘江河里抽水帮吴大娘灌田。
孩子长大,贷款还清,挺起腰板的吴大娘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有了许多白发。当年贷款买下丈夫住过的五间土砖屋和一窑新砖,已在儿子手里重建红砖楼房。婆婆生病那五、六年,被她的孝心感动,自留地全送给了她。房屋子孙田地,孩子们劝说母亲安享晚年。她拒绝了。
当年59岁的彭大叔已经变成如今87岁的彭爷爷,曾经为吴大娘遮过风挡过雨的肩膀疲软得需要支撑,风湿、老慢支、心脏病,病来如山倒。
两岸青山蘸水开,湘江碧波环绕来,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。当一方山水不能养育一方人时,贫困成了扎在肉里的刺。
台湾火龙果基地落定铁炉组,距离云集镇约8公里,2014年开垦,占地面积约150亩。2017年基地投产,收益大约40-50万元。期间,老板周国法在当地请了14名农民工,月工资2000元,每亩地租金500元,年支出共约40万元,肥料成本还没计算在内。与投入相比,果园的收益并不理想。然而,周国法不是这样计算的,他认为,钱放在银行里只是钱,放在田野就变成了果实,而这些果实的种植和培育除了能给自己创造利益,还能带动十多户贫困户共同脱贫。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他继续扩大果园,种植无花果、巴西香蕉、冬枣和脆皮金桔,现种植面积约300亩,收益逐年增长。
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工作,以工资养活家人,均十分珍惜,把周国华投资的果园当成自己的果园,悉心照料。今年,因为疫情关系,周国法没有来过一次果园,而春季成熟的桑子樱桃的收益一分不差转到他的账户,接下来还有夏秋冬,周国华就像相信果树会结出果实一样相信他请的农民工。
“果园是长远效益,只要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做,我绝对不会让你们吃亏。”这是老板周国法与他果园里14名农民工的交心话。
阳春白雪,晶莹的浮光照亮人心。
吴大娘就是这14名农民工中的一名,她主动承担照顾年迈多病彭爷爷的责任,用自己的劳动所获帮助彭爷爷度过贫困艰难的日子。拔草,除虫,施肥,剪枝,6年的学习和摸索,俨然一个水果种植专家,她和其他农民工一起,将果园打理得生机蓬勃。
“只要我还能在果园里劳动,我就绝对不会让老彭穷着饿着。”
夏天的雨说来就来。雨后初晴的果园,果香暗涌。
来源:衡南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谢冬梅
编辑:胡君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