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【纪实散文】大学生泥工——谨将此文献给劳动者
2017-05-08 13:53:21 字号:

  ■成新平  

  儿子的房子装修,听说泥工师傅进场,我特地赶到现场看看。

  打开门,屋内三个泥工师傅正干得热火朝天。阳春三月,乍冷还寒,我穿着毛线衣还嫌冷,他们都穿着单薄的工作服。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还穿着短袖,头上冒着腾腾热气。尘土飞扬中,他们熟练地拌和着水泥沙子,嚓嚓嚓嚓,一铲接着一铲,将地板打平,颇有节奏,不嫌脏和累。

  空气中,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灰尘味。

  年纪大的是一对夫妇,50来岁,男的叫陈健生,衡南县云集镇人,精明能干,眼睛较小,不时“嘿嘿”地笑着,形成“一线天”,露出一排黑色牙齿,偶尔抽上几口烟,哼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。女的身材结实,饱经风霜,一对丹凤眼扑闪着,风韵犹存。当年,她是一朵“村花”,有人见陈师傅手艺好,给他们牵线搭桥,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。男的背起100公斤重的麻袋走一公里可以不歇气,女的挑着两包水泥上五层楼可以不换肩。两人身材都不高,像一对“油盐坛子”,成为“绝配”。时间是造就本领与财富的大熔炉,他们用辛勤汗水创建美好生活,在衡南县城建了一栋6层楼房,不到50岁就当上了爷爷奶奶。

  最抢眼的还是那位戴眼镜的徒弟,看上去文质彬彬,普通话说得标准,尽管也是一对“眯眯眼”,但他腰杆粗,肩膀硬,充满激情,干活舍得卖力气,像一头刚学会耕地的牛犊,不知疲倦。中午吃饭休息时,他一屁股坐在地上,居然不怕患感冒。饭盒内,一小块干鱼,几坨榨菜,却吃得津津有味。

  “小伙子,如果我没猜错,你是一位大学生吧!”我试探着问。

  陈师傅对我竖直了大拇指:“好眼力!”

  小伙子叫龚佑明,出生在祁东县太和堂镇永隆村,毕业于福建省泉州纺织服装学院。大学毕业后,一些同学心高气傲,找工作高不成,低不就,大学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,宁愿呆在家当“啃老族”,也不愿外出干“没脸面”的活。小龚有四兄妹,家庭困难,上大学时,他就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当“暑假农民工”,赚取一定的学费。他说,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,大学毕业了,学到了知识和生存本领,一定靠苦力与智力谋生,想方设法养活自己!“下棋找高手,弄斧到班门”,当同学们四顾茫然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心思忧烦时,他回乡一头扎进陈师傅家拜师学艺。

  开始,陈师傅坚决不同意,头摇得像个拨浪鼓:“堂堂正正的大学生来学邋里邋遢的泥工,你不怕别人笑脱牙齿?我还不好意思哩!”小龚说:“现在许多民间传统手艺正在失传,而许多年轻人不愿当学徒。从传承民间手艺的角度考虑,你必须收我为徒!”小龚的话文绉绉的,陈师傅听不太明白,但还是破例收下了这个大学生。从此,他如虎添翼,像大腿绑铜锣,走到哪,响到哪,“牛”得很。陈师傅的手艺方圆几十里闻名,对技艺精益求精,被城里一些装修公司选中,成为他们旗下的“得力干将”。最关键的是,他的大学生徒弟将裁剪布匹的专业技术运用到裁剪瓷砖上,大显神通,因而“名气”越来越大。那些被他们贴出来的墙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都相同”,既大气又壮观。

  师傅的“名气”越来越大,而徒弟一直闷闷不乐,主要是因为泥工被人瞧不起。尽管他们像燕子衔泥一样把城里人的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,房子装修好了,还没住上一天,就要“走人”,奔向下一个新工地。在城里人眼里,他们永远只是个“泥工匠”。小龚暗暗发誓:有朝一日,一定要成为城里房子的新主人!小伙子原本有一份“体面”工作,与人合伙做服装生意,但生意场上硝烟四起,他总是感到如飘在半空云中,一天到晚提心吊胆,心里不踏实。自从当上了泥工匠,他似乎看到了青春的火花在梦中绽放,经过埋头苦干,用600多个日日夜夜的重复流程,操练出一双长满双茧却能妙笔生花的手,换来了房屋主人的啧啧称赞。早些天,一位好心人给他作介绍,可那位涂着口红、衣着时尚的妹子看到他满身尘土,戴着眼镜,身高不到1.7米,屁股一拍走了。这下可伤了他的心!尽管如此,他仍拿着工具小心细致地画线、量尺、贴砖、拌灰,有条不紊地干着泥工活。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,还没有哪位美丽姑娘心仪这位脚踏实地的大学生泥工。

  细心的泥工夫妇看到,随着大学生泥工徒弟的到来,一些诸如“美缝”等新工艺得到推广应用,一个个闪着蓝色激光的电子“平水仪”、裁砖机等“洋把戏”被带了过来。他把这些“洋把戏”随时带在身旁,就像乒乓球运动员珍爱自己的球拍一样,生怕被别人弄坏,从而影响工程进度。创新是工匠的灵魂。伴随徒弟而来的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、挑战自我的全新观念和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态,真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”。

  泥工是个技术活,筛沙、拉线、和泥、砌砖……一样不能马虎。小龚不爱与别人说话,在职业选择上,他有一种自卑心理,但干起活来,却特别认真细致,像陈师傅那样精益求精。只见他眯着眼睛,对着光线,将水泥浆涂上瓷片,瞄准角线,“啪”地一声贴到墙上,干净利落。一块地板在他手里顺过来,倒过去,涂上水泥浆,被贴得四平八稳,对出来的缝横竖斩齐,看起来舒爽整洁。他做事一身轻巧,灵活干练,办事老成,全身充满青春活力。

  龚佑明学以致用,如鱼得水,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,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,手艺上追求尽善尽美。他精于计算,减少浪费,为主人节省了不少资金。一套房子需要多少地砖,哪些地方可利用边角余料,一块砖裁断后贴到哪里合适,他心里有数,贴完房子,瓷砖一块不剩,可谓“孔明的算计”。他认为,“工匠精神”是一种认真钻研、从一而终的价值理念,就是静下心来把每块瓷片贴到极致,因而如醉如痴。

  陈师傅说,小龚最大的特色是吃得苦。每天清早6点多起床,匆匆洗漱,吃完米粉,7点以前准时到工地,中午不休息,在工地吃快餐,晚上到9点钟回家吃晚饭,饭后还得看微信圈,与朋友交流,要到12点钟以后才睡。一天睡眠不到6小时,就这样不愁辛苦,浑身是劲。当了两年徒弟,技艺日趋成熟,他终于在衡阳市愉景湾买了一套新房,成了城里的“新主人”。他说,如果今年找到了女朋友,就准备装修结婚。结婚后,他将在钟爱的泥工行业掀起一次“传承与创新”浪潮。泥工谋生的手段要凭苦力,更要拼智力!

  “家有梧桐树,自引凤凰来。”但愿哪位姑娘能相中这位泥工大学生,冲破传统观念自强自立,传承中华民族濒临失传的泥工手艺。

  泥工师傅又苦又累又脏,一般的年轻人不愿学这门手艺,而这门手艺,城乡每家每户要改善居住条件,都要得到广泛应用。眼看这些传统手艺“断层”,龚佑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重任,放下身段当了泥工。他悄悄告诉我:“坚持就是胜利,创新就有出路,奉献才有快乐,青春才最靓丽。”

来源:衡阳日报

作者:成新平 编辑:陆元连

编辑:张扬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