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野菜类春鲜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新宠。有专家建议,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人,要有选择性的食用野菜,以免引起消化类的疾病。
“清明节我和家人一起回老家扫墓,返回途中我和老公发现山上有很多平日里难得吃到的野菜,有春笋、蒲公英、雷公菌、‘野人参’、香椿、蕨菜等等。发现这些野菜后,真是一刻也等不了,摘了很多带回来。” 8日下午,家住白沙洲附近的邹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说,“虽然这些野菜摘回来后要经过细心的清洗和精心的烹饪,有些繁琐,但还是无法抵挡野菜带来的鲜香清爽的口感。而且,平日里感冒发烧了或者扁桃体发炎,吃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。听我家附近的一位老中医说,蒲公英还能治疗急性乳腺炎、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呢。”
据了解,一些野菜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相对高于人工种植的蔬菜,而且其中的营养素含量与野菜种类也有关系,即便在同一块土地中生长出的野菜,不同的种类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成分也不尽相同,如香椿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,荠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等,但某些营养素含量高并不等同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而且野菜中某些营养素含量较高是相对而言,并不会比人工种植蔬菜高出太多。
专家建议,野菜在烹饪前最好先焯水,因为不少野菜中草酸等抗营养因素的含量是比较高的,会影响蛋白质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吸收,在进入人体后也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形成结石;不少野菜也比较偏寒,脾胃虚寒的人就应当慎吃,否则可能出现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不适。
专家提醒,挖野菜虽有趣,但讲究也不少。首先要选择远离公路和污染的野外采摘,另一方面要注意对植被的保护,尽量不要连根拔起。同时,要注意辨别和食用野菜,对不熟悉的野菜尽量不采摘,以防中毒;在不能明确是否喷洒农药的田地的野菜尽量避开,废弃建筑物附近生长的野菜也不建议采集;对常见野菜,因人体质而异,避免误食和过多食用,造成身体不适。
来源:衡阳新闻网
作者:陈姿羽
编辑:张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