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4日,监察部官网发布消息: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涉嫌严重违纪,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。倪发科在落马前一直遭到六安市退休官员的举报。(6月6日《河南商报》)
事实上,官员“边腐边升”已非新闻。原中石油黑龙江销售分公司总经理王贤泸,在其任职的14年时间中,尽管多次遭到举报,他不仅未被查处,还步步高升;十八大大后落马的四川省委常委、省委副书记李春城,其“带病升迁”的能量、能耐之大,亦令人震惊。有数据显示,近10年来落马的72名省部级官员中,近八成腐败期间职务得到了晋升。
看罢这则新闻,解读“近10年”、“72名”、“近八成”等关联数字,除了震惊、气愤之外,更多的还有质疑与担忧。这么多年来,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已经有了一套科学健全的制度和规范化的流程,为何组织推荐、民意测评、组织考察、讨论通过、公示等刚性约束成了纸上谈兵、牛栏关猫,让一些贪官在众议汹汹中“边腐边升”、越腐越升,走上了不归路?
据此,有评论分析认为,贪官“边腐边升”绝非因为他们善于伪装,而是借助了两张巨大的网。第一张巨网是官场关系网,第二张巨网是官场保护网。同时建言,要使“边腐边升”寿终正寝,必须“戳破其幕后巨网”。在我看来,“边腐边升”之所以禁而不绝、上演“连续剧”,露出的不仅仅是官场“小圈子”的羞,还有“上面有人”的馅。
记得人民日报曾专门刊发文章,对官场“小圈子”进行抨击。但“小圈子”在官场依然根深蒂固,甚至由“潜规则”变成了“显规则”。小官依附大官,大官依附于更大的官,只要是自己“圈子”里的人,只要与自己走得近,处于“圈子”顶层的“一把手”或实权者,一个脸色或眼神,就可让“圈内”的问题官员,或平安无事,或化险为夷,甚至步步高升。
每当有官员被人举报时,人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此公“后台硬”、“上面有人”。为了寻求“上面有人”,一些官员热衷关注“上面的人”的好恶,利用公款送吃、送喝、送玩,建立起了“一荣俱荣”的深厚感情;而一旦官员“上面有人”,管官的部门便成了办具体事情的部门,没有了“发言权”。甚至在官员被举报、遭查处后,一些执纪执法部门的调查者也碍于“虎威”,轻描淡写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更重要的是,即便有“边腐边升”的官员因腐败透顶、民愤极大,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,也很少见到“圈子”里的人被“一锅端”,更谈不上“上面有人”受到牵连了。而这,正是官场风气不正、跑官要官盛行、“边腐边升”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症结所在。不论是倪发科,还是王贤泸、李春城,他们的“边腐边升”之路,都是对选人用人机制的莫大讽刺。
窃以为,遏止“边腐边升”,除了在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扎紧篱笆,让所有的监督要素充分激活之外,还必须顺藤摸瓜,深挖细究,倒查一下“边腐边升”者的“小圈子”,倒查一下是哪些人提拔了他,又是哪些人保护了他。只有挖出萝卜带出泥,让落马贪官背后的“保护伞”原形毕露,才能树正气、刹歪风,减少“边腐边升”的几率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高福生
编辑:张扬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