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预测、预报、预警是三个不同的概念。地震预测是通过资料分析、规律研究提前判断地震发生信息,预报是把预测结果进行发布;而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,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,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,以减小当地的损失。眼下,地震预测、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,成功的预测、预报多属个例,而在地震预警上可以大有所为,日本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典范。
雅安发生7.0级地震时,成都一家民间研究机构的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发挥了作用。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,其中给雅安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5秒,给成都市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28秒。虽然这次预警仍存在不足,具体预警效果还有待研究,但毋庸置疑的是,在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目标造成破坏前,抢在严重灾难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,哪怕提前争取几秒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。理论研究表明,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,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%;如果为10秒,人员伤亡比减少39%。
有研究机构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地震预警的重要性:如果当时该地区建有地震预警系统,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、青川等地区之前,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,这些灾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许不致如此惨重。尤其是学校,10秒钟就可以挽救不少孩子的生命。事实上,早在汶川大地震前的2007年,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(2006—2020年)》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。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正是汲取了汶川的教训,目前该所初步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,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。
不过现实不容乐观,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存在覆盖面小、信息发布渠道窄、公众地震预警意识低等很多不足。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包括地震预警监测、预警信息产生、预警信息发布、预警信息接收等几个环节,任何一个环节失灵,都会使预警的作用大打折扣,这亟需国家层面的支持。
这方面更让人纠结。今年中国地震局公布的2013年度预算数据显示,预算支出总额为近40.87亿元,地震预报监测支出近3822万元,而用于住房保障支出高达1.54亿元。去年中国地震局公开的2011年度部门决算数据显示,当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562.93万元,而当年用于地震预报监测支出仅270万元,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的十三分之一。“地震预报监测”显然属于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部分,如此少的投入与现实需要相差太远。
此次雅安地震发生后,关于地震的预测、预报也成了热点话题。汶川地震后,有学者提出“四川数千年无大震”的论调,如今雅安地震已使其沦为笑柄。而中科院院士陈运泰日前表示,5年前就提出汶川附近的宝兴一带或有7级左右余震,而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迄今“最大的强余震”。无论是“乌鸦嘴”还是“事后诸葛亮”,都说明加快相关研究步伐是当务之急。如果地震预测、预报过于困难,不妨从地震预警做起。这不仅是民族大爱,更是民族智慧!
来源:红网
作者:陈广江
编辑:张扬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