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外来农民工的身份歧视竟赤裸裸地写在公厕墙上,于情于理都不通,这无疑是“城市洁癖”的又一“罪状”,遭到舆论炮轰自然情理之中。城市根深蒂固的排外和冷漠,不仅会让为城市贡献青春热血的农民工心寒,更会使城市本身的精神文明大打折扣。但这只是事情的表象,其背后的真问题,是城市公厕资源的供给不足以及管理失范。舆论仅仅停留在对民工的身份歧视和城市“洁癖”上,未免有失准头。
“歧视标语”的书写者是一业主婆婆,她不仅修建了附近一些厂房,还在公共区域修建了这个厕所,且厕所是收费的。外来农民工增多,让厕所卫生状况不堪重负,才导致了“歧视标语”。身份歧视自然不对,伤人感情,也抹黑城市,但应看到该婆婆的无奈:厕所自建自管,因生活方式差异,有些农民工的确弄脏了厕所,出于无奈,她才书写了这道从未实施的标语。
如果城市公厕数量多、布局合理,能满足需要,还会出现这种歧视性标语吗?尽管城市高楼林立、光鲜华丽,但如厕难、女性如厕更难,公厕数量整体不足,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,这一点你数数大街上的公厕数量就明白。
城市公厕可分为政府投资管理、企业投资管理和私人投资管理三类。公厕属公共物品,政府投资管理类公厕是主流,而企业和私人按照政府要求和法律法规投资管理厕所,对公厕数量和布局都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。但现实是,政府投资公厕明显动力不足,建设公厕虽是民生工程,但城市土地寸土寸金,短期几无收益,还会增加管理成本,以致出现民众如厕难问题,还不得不忍受收费的公厕。
事实上,将企业和私人投资建设的厕所,纳入城市公厕范畴,免费向全民开放,由政府统一管理,是必然的趋势,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。但问题是,政府不仅没有对私人建设的厕所提供必要的支持,在接管私人建设的厕所上同样动力不足,管理公厕的成本让相关部门“知难而退”。公共投资不到位,管理失范,企业和私人建设的厕所才四处开花,公厕收费、脏乱差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,以致产生了这种“歧视标语”。
舆论把矛头指向该厕所的建设和管理者有失偏颇,更有避重就轻之嫌;一味在民工身份歧视和城市“洁癖”上做文章,更有浪费舆论资源之嫌。公厕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,其建设和管理理应由政府买单,政府没有理由推脱。如果看不到农民工“如厕歧视”背后的真问题,舆论就是放空炮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即使在墙上写上“欢迎农民工兄弟如厕”,又能如何?
来源:红网
作者:陈广江
编辑:张扬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