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着网络反腐的推进,关于因生活作风问题下马官员的新闻屡屡引爆舆论端,网友对此“津津乐道”,更让一批不法分子瞅准了“生财良机”。相关部门对这类犯罪严厉打击自是“师出有名”,有法可依。然而,当双峰县的标语一出,不仅没有收到震慑作用,反而让网友“倒戈”,雷得大家“里焦外嫩”。究其根源,标语内容“无恙”,只是这种形式未免牵强,标语背后的多重隐喻更是惹人深思。
其一,双峰县打出威慑标语,意在震慑犯罪分子,重塑城市形象。其良苦用心有目共睹,但为何费力不讨好,反而惹来一片嘘声?关键就在于认准了病根,开错了药方。一个地方的形象,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,而文化建设、打击犯罪属于软实力无疑。
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,本有赖于政府的积极作为,官员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,人民获得幸福感。而不是靠“大标语”的形式吆喝撑面子。此外,若政府人员自身公信力低下,清名不再,那么过多的宣传,只会起到负作用。
其二,威慑标语,虽然可以逞一时之快,但是难以持久。此外,动辄以人民之名,有失法治社会的理念。“PS”艳照敲诈犯罪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形式,有着独特的生存土壤,对于这种犯罪,我们理应剖析其形式,以及受害者的特点,充分利用法律武器,直捣对方“死穴”。而借用标语震慑,虽然宣传攻势喜人,终究是治标不治本。
其三,舆论对震慑标语褒贬不一的另一个原因是,此举有欲盖弥彰之嫌。从落马的腐败官员来看,很多都与女人有关。无论是重庆的赵红霞,还是常艳等,都让“床上反腐”成为一种流行词。而双峰县在这样的节点上,打击艳照敲诈行为,惹来非议也就可以理解。非议正常,官员和部分国企高管屡屡上当则显得不正常,须知,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。
作为国家公务员甚至企业管理人员,在辨别犯罪行为能力上,他们理应技高一筹,为何依旧被犯罪分子敲诈成功,旁观者对此的遐想也就不难理解。
为今之计,双峰县打击“PS”艳照敲诈的“战役”应该持续下去,而且要一鼓作气,争取在打击这类犯罪中做出榜样,但是相应的标语不妨换下。若是真正想消除这种犯罪,应该从官员自身作风做起,只有官员自身清廉,才能有抵抗敲诈的力量,才会让犯罪分子“无从下口”。
来源:衡阳新闻网
作者:庄滨滨
编辑:张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