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“会考”这块鸡肋,咱要啃到啥时候
2013-03-25 01:47:07 字号:
  比上个周末高校“三大联盟”自主招生的波及面更广,周末两天,全市所有的高三学生都坐进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考场。初春时节带给他们的是紧张与煎熬。而对如此繁重和密集的考试,许多老师和学生多有无奈和不解。(3月24日《新民晚报》)
  
  会考,就是所谓的学业水平测试。从最初的出发点看,也许这是想借鉴国外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办法,即,将学业水平考试直接作为申请读大学的依据。不过,在实际动作过程中,会考在多数地方已经完全沦落为一个过场。即使是比较重视会考的地方,也只是将会考作为学生能否取得高中毕业证的一个手段而已。而在上海招生比例相对很高的地区,这仅余的一点作用,都已经消失殆尽,因为,上海本市的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。换言之,这么多学生,根本没有必要在意这一张高中毕业证,因为,他们已经到手一半的本科文凭,其价值会远远超过高中毕业证。事实也正是如此,记者在上海市某示范中学看到,高校招生时很少关注会考成绩,因此这个红本本除了“历史意义”,已经没有了升学参考的价值。要不要一张会考合格证,对考上了大学的学生来说,已经没有“半毛钱”的关系。因此,那一大摞红本本,只能堆在教务处的角落里,无人问津。
  
  上海如此,其他依然在会考的地区,也好不到哪里去。或者说,恰恰是因为我们将会考定位于能否取得高中毕业证,所以,许多地方的会考就出现了怪异的一幕。教师的监考,已经变成了反向监考,即帮助学生监视上级巡查人员。尤其是一些普通中学,那些学生就是冲着一张高中毕业证书而来的,因此,何必再去为难他们呢?可以肯定地说,在很大程度上,近些年来,高考考风的恶劣,就是由会考而引发的。
  
  理论上,会考,也算得上是省级考试了,然而,我们的会考为什么变得会同鸡肋甚至连鸡肋都不如呢?显然,这是因为,我们没有考虑到“学情”,更没有考虑到“考情”。国外确实有学业水平测试,不过,他们却是直接与申请读大学相联系,我们不明就里,只能导致劳民伤财的结局。看似热闹哄哄,结果却是半毛钱的价值也没有。画虎不成反类犬,也许就是这意思吧。
  
  而说到劳民伤财,或许,那才是许多人乐于将“会考”这只鸡肋啃得津津有味的另一重因素,甚至是根本性因素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同样,学生也不会免费参加考试,尤其是这样说起来非常非常重要的学业水平测试。倘若保留会考,那么,制卷、印刷、组织、阅卷等诸多环节,会不会都能赚一个盆满钵满呢?
  
  还是扔掉那块鸡肋吧,哪怕仅仅是从减轻学生的负担角度看,我们也不必再啃了。

来源:红网

作者:范德洲

编辑:张扬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