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罗湖桥——写于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
曹 希 荣
从深圳到香港,从香港回深圳,罗湖桥是必经之路。
罗湖桥,背靠罗湖山,横跨深圳河,是连接深港两地的重要通道。它全长32米,宽12米,从桥北到桥南,步行只须两分钟,而中华民族走过此桥,却花了整整数百年时光。它见证过中国人割地求和的耻辱,又目睹过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欢欣。
罗湖桥虽小,却浓缩了中华民族数百年历史。
那么,罗湖桥到底建于何年何月呢?据有关资料记载,罗湖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,是一座只有两墩三拱的小石桥。
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。风雨剥蚀的小石桥,承载不了历史的重荷,终于在明清改朝换代的风雨中倒塌,湮灭于浅浅的深圳河之中。
清朝的建立,深圳河两岸的人民为求方便,在倒塌小石桥的地方,重新建成了一座小木桥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。两百年的时光,弹指一挥间。腐败无能的清政府,被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打倒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,英国强占了香港岛,并强迫了清政府先后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、《北京条约》、《展拓香港界址条例》等不平等条约,分别割让香港本岛、九龙半岛和租借附近岛屿262个,租期为99年(直到1997年6月30日为止)。
为强化对香港的统治,英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,于上世纪初开始修筑全长181公里长的九广(九龙至广州)铁路。铁路于1906年动工,1911年修筑完毕。横跨深圳河上的罗湖桥,就是那时改建的。
1941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英军为阻止日军进攻,拆毁了罗湖桥及九广铁路。由于日军的顽强进攻,同年冬,英军被日本打败,香港沦陷。日军占领香港后,为运输战略物资,日军又对罗湖桥及九广铁路进行了重建。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中,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的日军,又拆毁了罗湖桥。
在英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香港,虽然从沙头角到福田下沙村,那时以弯弯曲曲的深圳河为界,但深圳与香港并无边境封锁,粤港两地人民仍可自由往来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,港英政府顺应西方反华势力,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内地人自由出入香港的政策,罗湖桥变为边境关口,粤港往来十分稀少。
1959年,为方便深港两地人民通行,人民政府将罗湖桥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,桥面加宽了一倍多。
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中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。尔后不久,经国务院批准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,并于1980年8月设立深圳经济特区。
为迎合时代发展潮流,香港在八十年代初,于港内地段率先进行铁路电气化改造。以前由柴油机牵引的老式火车停开了,取而代之的新式电气化列车开来了,并直达罗湖口岸。
与此同时,为收复香港,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,1984年,中国与英国政府的谈判工作,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。邓小平讲究谈判技巧和策略,一句“租期到了,主权是不容谈判的”话语,噎得具有“铁娘子”之称的英国首相——撒切尔夫人,半天没有回过神来。于此,中英政府便于同年12月19日,签订了中英《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》。即: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,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,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》,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,法律和社会制度,五十年不变,实行“一国两制”,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,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。
《声明》签好了,香港就要回归了。为做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准备工作,祖国政府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将广深铁路由原来的单线,全面改造升级成了复线。
铁路升级了,列车双开了,交流增多了,小小的罗湖桥已远远适应不了口岸发展的需要,中央政府出资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罗湖口岸双层联检中心,并于1985年6月投入使用。
路通了,一通百通。在改善罗湖桥口岸边检设施的同时,罗湖桥内地一侧,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原来的山岗推平了,荒滩草地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马路,宽阔的街道,高耸的楼房。罗湖桥旁,深圳站和海关大楼,比肩而立。车站宽敞平坦,游人如织;广场树木扶疏,四季葱茏。
如今,站在罗湖桥上,眺望蓝天白云下香港和深圳,我们无不欢欣鼓舞。香港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,依然继续繁荣着,其活力不减当年。深圳作为一座新开埠的城市,已从当年的小渔村,摇身变成了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开放性新城,其发展前景,不可限量。
罗湖桥,一头连接着香港,一头连接着深圳,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虽曾有过屈辱、游离和战争,但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与坚贞爱国,让我们更刚毅、更坚强、更豪迈……
历史不容忘记。忘记历史,就意味着背叛。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,记住罗湖桥吧!(作者系衡南县作协主席)
来源:未知
作者:曹希荣
编辑:张扬